Sunday, September 10, 2023

閲讀

 閲讀,是讓我與未知相遇。文學說的是人性,文史卻能看出某种循環慣有的道理。

閲讀,大概是我維持最久的一個習慣。還記得,閲讀習慣的養成是從婆婆開始的。婆婆是個很不一樣的人。她曾經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新聞封鎖的年代,所以很有危機感,並常開著收音機。大概是我小學時,婆婆就堅持我們家一定要訂報紙,而婆婆會模仿報章上的大標題,一遍遍的寫在其小簿子上。偶爾,婆婆也會要求我讀報章給她聼。因爲這個緣故,小學時唯一讓我有榮譽感的是,曾代表學校參加當時《星洲日報》主辦的時事問答比賽。

再加上家裏就有很多藏書,而這些藏書是父親在監獄裏二十年來所讀的。沒記錯的話,只要父親說需要什麽書,家人就會把書送進監獄。所以好些書有著監獄的蓋章。父親曾經接受雜誌的訪問,還有當時轟動的事件都被婆婆細心的剪報收藏。所以從小就是在懷念父親時,就會看看其剪報與日記。我也會常常通過寫日記的方式,寫信給父親報告家中的事還有包括我的思念。

父親離開時,我才五嵗。對於父親的記憶只是停留在每晚父親哄我睡覺的催眠曲與口琴聲。還有最後在海邊的約定。在他離開前不到二十四小時,他教我如何使用相機,而我把他最後開心教他的同事們太極的情形一一定格成爲永恒,而這也成了我們的寶藏。

我的第一本書是《了凡四訓》,這本書裏頭有著很簡單的插畫,並以漫畫的方式說些因果輪回還有些道德觀。當時,也沒太多的感受。只是很喜歡當時的插圖。到了中學,我所接觸的第一本網路小説 吳子雲的《我們不結婚,好嗎?》。這故事主軸是說著愛情,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句反思問題。

“我們工作是爲了看見戶口的數字增加嗎?”小説的背景是從中學橫跨到大學,並有著對未來的迷惘的問題。因爲這句話,我開始了一些選擇,我知道這個當下我需要的是謀生工具,但也不放棄探索我未來興趣的所在。

之後開始與家人交換書籍來看,當時很有名的痞子蔡、吳淡如、小野、劉墉的書都有涉獵。某次的年終假期寄住在親戚的家,他們家中沒有電視機,只有幾個櫥櫃放滿了書籍。我就從中國神話故事看起。而從中學到一直前幾年,我都從未看小説或散文以外的書籍,而有了點閲讀偏食。

直到2012年與2013 年,我所認識到的朋友有著很不一樣的知識底蘊,我從而跟他們學習何謂深度閲讀與獨立思考。當時的我也碰到了一些挫折,尤其是看到體制上的不公如何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我從大前研一的《低IQ時代》認識到何謂M型社會還有他的社會觀察,這才讓我徹底了解自己的匱乏。從那時開始繼續大量閲讀歷史、哲學 到社會人文方面的書籍。

最近逛書局時,發現好些書局不再賣中文書籍,被取而代之的是應付考試的作業簿與一些電腦用品。放眼身邊的朋友,有閲讀習慣的非常非常的少,而面子書的罐頭農場文卻一直被轉發。

由於閲讀改變了我很多思考的方式並讓我對未來也更篤定。因爲我相信我有能力應付瞬息萬變的資訊時代,只要我依然擁有對知識的渴求、好奇心還有不斷學習的心態。

接下來的計劃,學習當個講故事的人。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引導與提問來促進孩子思考。畢竟未來的他們所面對的世界,是充滿競爭力的全球村。要活得自在,而不被體制玩弄,唯有通過閲讀引發獨立思考而不從衆。

“當我和世界不一樣,那就讓我不一樣。堅持對我來説就是以剛克剛........”

Wednesday, March 22, 2023

十年前

在亲子关系中,与母亲的关系较为又爱又恨。由于父亲在我五岁半时逝世,而当时弟弟也才十八个月。理所当然的母亲的注意力都放在较为幼小的弟弟身上。父亲的逝世,仿佛要我一夜长大。无论是长辈还是母亲,都对我说,以后你一定要照顾你妈妈和弟弟。童年时的我常觉得有着与弟弟的差别待遇。就像小时候我要和表妹们出去玩,只要我弟弟又哭又闹,我就被母亲禁止出去玩。所以童年时的我,与母亲的关系并不是很要好。

 
当我十九岁去到新加坡读书,我寄住在阿姨的家中。有一次阿姨向母亲投诉我在阿姨家的行为,那次我才发现到母亲原来是关心我的,而且会为我说话。印象中,母亲从不在亲戚朋友面前称赞我,就算当时我拿全班第一名。所以一直以来我与母亲的依附关系属于反抗型的。

母亲开始有忧郁迹象是在我二十一岁的时候,当时她几乎天天打电话给我。如果我没接到电话,母亲会夺命连环追魂似的打。当我再看手机时,会显示八到十个的未接电话。当时,我不知道如何应付这样的母亲,不习惯诉苦的我选择逃避。我开始接触了户外活动,潜水与爬山。我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疏解我的情绪。

某次,母亲接到一通诈骗电话,电话内容是说绑架了我的弟弟。母亲当下跑去住在同一栋公寓的亲人,并崩溃的哭诉。当时我不在家,而是远在新加坡。那一刻我只有担心与懊悔,并想着如何改变母亲。在我的观察,母亲年轻时是为母则强,为了生存她能把自己的状态处理好。当面对子女不在身边,而不知如何自处,没有了生活的目标,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排生活。为了让母亲有新的体验,我尝试带着母亲到处上宗教课、还有一起自助旅行、并尝试一起走五公里,最后在一次一起参加的十日的禅修课程,并发现她的行为才有所改善。而我也发现了禅修是我生命中的宝藏。


但好景不长,半年后母亲的行为又故态复萌。一直重复一些话,仿佛无止境的重复。就在四年前,因为母亲的事情,加上自己筹备出国打工度假的事,导致自己也崩溃了。还进院了三个星期。当时的我是固执地认为我没病,我只是说了谎,让医院成了我的堡垒。自从我生病的半年来,让我有机会与亲戚们更多的交流。我心中的认为是父亲一直都在我身边保护着我。

现在是2023年了,看回这段过去还是觉得很感恩。这几年也曾因为不吃药而住院了几次。每次的幻想中,都是正面的。心中的那把声音也不再出现了。只有正面的想法度过那几次的崩溃。

未来我也想要有个另一半,可以与我一起分享喜怒哀乐。无论是福是祸都能一起携手走过。

兩周年了

 每個人都有其故事,行爲只是結果。

身為助人者,其實不需要探討其原因,最多以專業的訓練,練習知道就好。因爲助人者的陪伴,只是一面鏡子反映出對方盲點與其正向資源。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其天賦與内在資源,只是很多時候都隨著被追趕的時間而忘了。

回想當初,當決定成爲一位助人工作者/教練,上天總是聽見我的需求。總是出關卡讓我去闖。讓我看見生命故事曾經出現過的事。就像八歲時,看見親人無助並困在過去的記憶,呼喊著我的名字,要我救她時。我發現原來八歲的我,也受傷了。一個被家人忽略的傷口,家人以爲我是個拯救者。但他們都忘了,其實我也只是個孩子。也有著恐懼與不安。但我的恐懼與不安,從來并沒有人看見。五歲一夜長大,到八歲的拯救者。那只是個孩子啊~~~

孩子,你可以恐懼,雖然你學不會恐懼,但你會依賴陽光。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度過小學的日子,看似成績很好與乖巧,又很體貼大人的你,怎麽啦?你一直都在替家人分擔,卻忘了原來你還有自己啊~~你有很多的枷鎖,你很想逃開。你很害怕他人對你有期待。所以我挺討厭親密感。若是傷心難過,我會想要躲起來,不讓他人看見。因爲沒人會看見我的眼淚,而是一直要我不要哭。因爲哭,讓他們不知道如何是好。

常常看似乖乖牌,但沒人可以真正接近我的内心。因爲總覺得自己的存在與故事讓人覺得壓力。身邊的同年齡朋友,沒人可以承受我的故事,因爲他們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與敏感。也沒有引導者可以讓我看見。

感恩!在14嵗時,因爲治安的關係,而寄住在親戚家。家人跟我説,“你值得擁有自己的生活與夢想。”我還記得當下我痛哭了起來。因爲從5嵗開始,大家只期待我成爲一個有責任感的人,有擔當,可以照顧母親與弟弟。而我呢?當沒有人對五歲的我説,如果你累了或是壓力了,可以來找我。沒人提供支援選項給我啊~

我從不期待有拯救者的出現或許我覺得我的拯救者就是父親吧。我知道那是我的功課。所以我常常以父親的傳奇故事來勉勵自己。父親十八歲就要面臨死刑的内心煎熬到終於特赦。并在監獄中度過二十年的牢獄生活。我會想像著他是怎麽熬過來那煎熬的。出獄之後,父親是個很有魅力的領導人。他在監獄裏的二十年,學會了畫畫、英文與中醫。他看了好多不同宗教與思想的書,才能這樣熬過那二十年如一日的日子。當他回到社會已經38嵗了,那時的他應該也很恐懼與未來的未知。父親因爲經歷過那絕境,對於未來的未知也很快的適應,并作出了一番成就。從出獄到拿一個月5位數收入,只是短短的七年。以90年代來説,那已算是富有階級了。

好景不常,父親就這樣從我人生中缺席了。我以爲我只要走過對父親的失落感就足夠了。但其實原來身上還有那麽多千瘡百孔的傷口,需要一個個去安撫與撫慰那被忽略的靈魂。

“谷底的風景最怕只有一個人,那會絕望,那會沒有爬出去的勇氣。”

願每個傷口都能即時被看見,也願我能早日完善自己,溫柔陪伴正在谷底的人。

Thursday, August 27, 2020

〈筆記〉< 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二〉我訊息

     由於疫情的關係,我很害怕家人猶如燜燒鍋般壓抑成氣炸鍋。我從自身的學習,運用在我跟朋友們的相處上。目前得到的效果,還是挺滿意。雖然沒有達標,但至少把自己的期待説了出來。

    從洪仲清的我想傾聽你:懂得傾聽,學會不過度涉入,讓我們用更自在的陪伴豐富彼此》學到了我訊息的應用。

    以下是我訊息的溝通公式。爲了達到有效的溝通,我們須常同時包含説明事情與表達心情。

1.  當我……..(事件)

2.  我認爲…..(感受)

3.  我希望……(期望)

“當你很晚回來的時候”---------(描述事件)

我很擔心,怕你是不是出事了!”  -------(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我們的解讀)

我希望你下一次確定要晚回來的時候,打個電話或簡訊讓我知道!” ---(用比較客氣的方式表達我們的要求)

“這樣我下次比較敢讓你出去,你如果沒吃飯,我才會先幫你準備!”----(讓對方知道照著我們的要求做,對他有什麽好處,可以增加對方執行要求的動機)

“我訊息”的三個重點

1.          1. 講出事情與心情

2.            2.我們的解讀跟情緒的關係,明白呈現出來。------責怪常用“你”為主詞。若以“我”為主詞來表達心情,可以減少我們習慣性的責怪。

3.          3. 就是讓對方知道,我們的要求對對方有什麽好處。----增加對方的動機


Friday, August 21, 2020

《旅行在希望與苦難之間》林輝 - 讀後感

 


一段旅行的結束應該不是已征服世界了,而是因爲知道了如何享用世界的角度。褚士瑩

環游世界,是大多數人都曾有過的夢想。我以前會收集著有哪些國家我沒去過的,打卡,累積。直到這樣循環性的出遊,讓我開始有了提問。我每個星期這樣出遊,回來之後對我的生活有什麽改變?

開始去探索這個問題,尤其是當我看到我曾經去過的景點沒落了,執法單位的干擾,還有某次去到無國籍島民的村莊而我是去做著高消費的活動。

就像林輝有的疑問一樣,我的旅行對這個世界,有沒有意義?風光看遍了,自己開心了、長見識了,但這世界又沒有會因爲我的旅行而得益?除了消費,我的旅行還有什麽剩下來?

2. 這樣並且以爲自己回家之後的日子,也將因此多了一種甘美的領悟。直到再次嫌棄日常的沉悶、疲倦、以及虛無,然後重新計劃下一趟旅行,下一趟接近真實生活的機會。

3. 旅行只為自己爽?旅行是否純粹是一種娛樂?如果不是,那作爲一個旅行者,在路上應該要做些什麽?

4. “ 我是受害者這句話,往往成爲令人放棄自己道德底綫的藉口。

當初參與社會運動,就是希望可以從根源去解決問題,從政策層面改變人的行爲。但往往很多時候讓人很心灰意冷。

除了看照片懷舊,我發現味蕾卻比人念舊得多。無論當地的食物多好吃,出門久了,心底還是會渴望熟悉的味道。

“在這個充滿苦難的世界,我仍然見到希望。這些希望來自那些願意為別人、為這個世界付出的人。他們也許做著小事,這些努力也許無法左右世界大局,無法消弭戰爭終止貧窮,卻確實在改變一些人的生命和想法,

我相信這個世界所有巨大的改變,都是由無數細小的改變相加而成。我們所做的事可能微不足道,甚至可能看不到成果,但我們的努力,都是改變的一部分。

生於安樂甚至生於富貴,那不是罪,而是幸運。如果我們對這種幸運有感恩之心,了解生命的無常,就不會將自己的命運看成理所當然,更不會對別人的不幸視若無睹。” 

離開城市、離開固有的身份,懷著開放的心去尋找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與其他人的靈魂互相碰撞,才能找尋自己、確立自己。

獨自上路是一種歷練,那麽這種歷練既是孤獨的,同時也離不開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