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21, 2017

陪伴者的界限

“ 陪伴者是透過自己生命累積的豐厚度在承接生命的重,因爲豐厚,所以可以接納生命狀態與變化,知道生命凡事有一定的時辰運行,不催逼,不延宕也不阻擋。”
 我還記得小學與中學時的我,大多數時候扮演著照顧人的角色,身邊總是有受傷的人來到我的身邊跟我訴苦。依然還是孩子的我,不知道如何拒絕。或許是無論在學校與家庭,我們被教育說要成爲“好孩子”“乖學生”“你是姐姐應該讓弟弟。”等教條。 

若自我存在感低,就會害怕被家人朋友忽略與遺棄,而一直漠視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去討好那些給我們稱讚是“乖孩子” 的人。當長時間對自己的感受與想法的忽略,而使界限模糊。所以對於渴望被陪伴的人,我也不會拒絕。有時,我會覺得無力與挫敗感,尤其是當時以爲陪伴是一直接收對方的情緒,一直不回應的聆聽對方説話。而忘了其實聼那些具有情緒重量的話語,是一種沉重的負荷。再加上生命並非那麽豐厚能承接其他生命的重。 

若被陪伴者沒有覺察會以爲陪伴者一直都應該以“拯救者”的姿態在旁,如浮木般的緊緊抓著,而忘了陪伴者也會疲憊,也會需要愛與被關懷。 

曾經在車站,有個陌生人搭桌與我訴苦。她用詢問的方式並得到我的應允,而開始了她的訴苦。這位大嬸在乎身邊親人的感受,但自己卻有一些苦悶想抱怨上天對自己的不公,唯有跟我這個陌生人訴説並與我道謝聼她的訴苦。 

我與這位大嬸一樣,從不對在乎的好朋友訴説我的苦悶與抱怨。常常身為陪伴者的我,我知道那情緒話語的重量,所以我常對認識未深的朋友或是較年長的朋友訴説。曾經被朋友責怪說,我這樣很不夠朋友。朋友本該互相扶持,互相陪伴,而不是不對等的關係。被朋友責怪了過後,我學習示弱,承認自己的有限。對於朋友,我也會先詢問對方的狀況,才決定是否訴苦。 惟有願意對自己誠實的陪伴者、了解自己的生命歷史與起心動念的生命脈絡,才能分辨出何為他人與自身感受的不同,而確立界限與關係之間,才不至於陪伴者出現情緒耗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