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是讓我與未知相遇。文學說的是人性,文史卻能看出某种循環慣有的道理。
閲讀,大概是我維持最久的一個習慣。還記得,閲讀習慣的養成是從婆婆開始的。婆婆是個很不一樣的人。她曾經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新聞封鎖的年代,所以很有危機感,並常開著收音機。大概是我小學時,婆婆就堅持我們家一定要訂報紙,而婆婆會模仿報章上的大標題,一遍遍的寫在其小簿子上。偶爾,婆婆也會要求我讀報章給她聼。因爲這個緣故,小學時唯一讓我有榮譽感的是,曾代表學校參加當時《星洲日報》主辦的時事問答比賽。
再加上家裏就有很多藏書,而這些藏書是父親在監獄裏二十年來所讀的。沒記錯的話,只要父親說需要什麽書,家人就會把書送進監獄。所以好些書有著監獄的蓋章。父親曾經接受雜誌的訪問,還有當時轟動的事件都被婆婆細心的剪報收藏。所以從小就是在懷念父親時,就會看看其剪報與日記。我也會常常通過寫日記的方式,寫信給父親報告家中的事還有包括我的思念。
父親離開時,我才五嵗。對於父親的記憶只是停留在每晚父親哄我睡覺的催眠曲與口琴聲。還有最後在海邊的約定。在他離開前不到二十四小時,他教我如何使用相機,而我把他最後開心教他的同事們太極的情形一一定格成爲永恒,而這也成了我們的寶藏。
我的第一本書是《了凡四訓》,這本書裏頭有著很簡單的插畫,並以漫畫的方式說些因果輪回還有些道德觀。當時,也沒太多的感受。只是很喜歡當時的插圖。到了中學,我所接觸的第一本網路小説 吳子雲的《我們不結婚,好嗎?》。這故事主軸是說著愛情,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句反思問題。
“我們工作是爲了看見戶口的數字增加嗎?”小説的背景是從中學橫跨到大學,並有著對未來的迷惘的問題。因爲這句話,我開始了一些選擇,我知道這個當下我需要的是謀生工具,但也不放棄探索我未來興趣的所在。
之後開始與家人交換書籍來看,當時很有名的痞子蔡、吳淡如、小野、劉墉的書都有涉獵。某次的年終假期寄住在親戚的家,他們家中沒有電視機,只有幾個櫥櫃放滿了書籍。我就從中國神話故事看起。而從中學到一直前幾年,我都從未看小説或散文以外的書籍,而有了點閲讀偏食。
直到2012年與2013 年,我所認識到的朋友有著很不一樣的知識底蘊,我從而跟他們學習何謂深度閲讀與獨立思考。當時的我也碰到了一些挫折,尤其是看到體制上的不公如何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我從大前研一的《低IQ時代》認識到何謂M型社會還有他的社會觀察,這才讓我徹底了解自己的匱乏。從那時開始繼續大量閲讀歷史、哲學 到社會人文方面的書籍。
最近逛書局時,發現好些書局不再賣中文書籍,被取而代之的是應付考試的作業簿與一些電腦用品。放眼身邊的朋友,有閲讀習慣的非常非常的少,而面子書的罐頭農場文卻一直被轉發。
由於閲讀改變了我很多思考的方式並讓我對未來也更篤定。因爲我相信我有能力應付瞬息萬變的資訊時代,只要我依然擁有對知識的渴求、好奇心還有不斷學習的心態。
接下來的計劃,學習當個講故事的人。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引導與提問來促進孩子思考。畢竟未來的他們所面對的世界,是充滿競爭力的全球村。要活得自在,而不被體制玩弄,唯有通過閲讀引發獨立思考而不從衆。
“當我和世界不一樣,那就讓我不一樣。堅持對我來説就是以剛克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