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30, 2017

跟自己和好 ~洪仲清




跟自己和好 ~洪仲清  

“過去所發生的事,對我們現在的生活,有一定的影響,但我們依然保有重新看待過去的力量。” 作者從自我、情緒、關係、溝通、家庭 與改變來剖析我們現在所面對的挑戰,並給與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案。  

目前我們所処的社會與時代,充斥著商業廣告並鼓勵我們辛勤工作,才能邁向媒體所塑造出的幸福生活。無論是現今的教育體制還是社會機制,只是應大部分人而設計的,並不符合“個人”,若以依從眾的態度來過個人生活,這又顯得不夠細膩,與更容易迷失。  

最近我正在學習不被科技與情緒綁架,所以從閲讀、運動、禪修方面著手學習。前幾年爲了逃避家裏的負擔,而開始“人格改造”的長期計劃。但我從閲讀上所學習的知識不容易運用在生活上,直到我開始行走于山林與接觸到原始佛教的禪修。 

 爲什麽不找專業人士幫忙? 

社會給予我們的價值觀,若我們尋求幫助,就會被貼上“草莓族”“不會情緒管理”“太軟弱”的標簽。大多數在媒體上,對於那些精神患者的殺人事件、或自殺事件,並沒有做更深入的探討其背後的原因。使得社會大衆以爲這只是吃葯就能解決的事。醫生配藥給病人,只是能讓人有處理日常生活的方式,卻無法改變病人的情緒反應與思考模式。情緒反應其實跟我們所經歷過的人事物有所聯結。曾經我們經歷過某件事件所產生的負面情緒,身體與大腦會直接啓動自我保護模式,而反射性的做出一些反應來保護自己,擺脫情緒。 

在心理治療師的領域裏,他們能做到的方向可以粗略分爲兩大類:“解決問題”和 “人格改造”。“解決問題”是當下治療師通過建立關係、提問與引導來讓當事人看到問題。但很多時候,當事人都是帶著情緒而來。情緒是個主觀感受,沒有對錯。而思考邏輯才有討論的空間。治療師需要了解當事人的主觀認知,才能做到有效的將客觀資訊拿來談,並減低主觀與客觀的差異。 

對於人格改造,這就是要看那契機了。通常這需要以年為單位計算。作者在書中提到,他在當父母的過程,像是在修補自己的童年。無論是透過通過專業人士的指導,還是自學,若沒有時時練習與覺察,我們依然容易被自己舊有的反射性“情緒反應”與“思考邏輯”所牽扯著,而讓自己受傷也傷害周圍愛我們的人。  

“家庭的劇本,會一代接著一代寫下去。如果我們沒有及時醒悟,另一個親代與子代的強烈連結,就會在下一代形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