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13, 2017

善生


在《善生》這書中,有好幾則是父女之間的故事。這與我的生命故事很有共鳴。雖然了解並于自己的過去和解。父親依然是我心中的信仰。 每做出的決定,都希望能讓父親以我自豪。雖然他從生命中缺席,而我體内有他的血液與傳承,知道他的信念與想法。從他的日記裏,總是有著將軍般的氣魄,不願屈服于現實,並開始拓展的事業版圖。在這方面,他是個將軍。 

在情感上,我卻對他有點怨恨。讓我對婚姻與愛情觀不像女生般憧憬。雖然已饒恕他,並與童年的自己說,

“你是值得被愛的!你是女生,你擁有哭的權利。當你累的時候,會有個肩膀讓你靠著,擦干眼淚,繼續並肩走著的。” 

從最近艾莉的文字當中,我找到寬恕的文字。 

 “謝謝你把生命活成了一個傳奇,讓我無畏的面對未知的未來。”  

謝謝你在我的人生中缺席,讓我明白別人對自己的好都不該是理所當然的。
謝謝你在我的人生中缺席,讓我在年紀還太小的時候就必須被迫學會獨立。 
謝謝你在我的人生中缺席,讓我瞭解出現在生命中的人不見得會一直存在。 
謝謝你在我的人生中缺席,讓我知道自己必須要先強大起來才能有所依靠。 
謝謝你在我的人生中缺席,讓我懂得珍惜身邊的人不是用像你這樣的態度。 
謝謝你在我的人生中缺席,讓我學到帶著惡意來的是要教會我人生的課題。 
謝謝你在我的人生中缺席,謝謝你用最無情的方式讓我自己長大。 

塵歸塵、土歸土,就讓所有的荒謬與恩怨隨著你的離世結束吧。 

終究我們還是學會了 在沒有他的關愛下自己長大了”  ~艾莉

Monday, October 30, 2017

告別五月天演唱會

我曾經是五月天狂熱分子,直到最後一次2012年在臺灣的演唱會之後,我不再參與演唱會。的確,演唱會是一個夢,大家一起狂歡,一起感動。仿佛在一個大型的KTV 房裏狂歡。

或許自己“長大了”,覺得自己的時間與資源應該投資在真正的夢想上。雖然我還是五月天的信徒,但我不再以參加演唱會為參拜五月天的儀式。而是把生活活成五月天的樣子,五月天一直都在我的唱機裏,也在生活裏。五月天已經影響了許許多多的年輕人,而我這個“老人”也就把位子退下來,讓不熟五月天的新信徒,更能接近五月天在演唱會所努力的成果。

五月天爲了給衆人埋下一個夢想的種子,而不眠不休的表演。而這夢想的種子,已在我的生活中發芽。所以不再需要種子,而是需要靠自己的努力,讓這種子以其他的養分滋養,並長成大樹。

“莫忘初心,方能始終。”

Thursday, October 26, 2017

吳哥窟跑記


這是第一次除了新馬之外,第一次到海外參加半程馬拉松。

暹粒,柬埔寨,是個並不富裕的地方。曾在七、八年前到過柬埔寨,當時有很多童工與小孩攤販。雖然現在比以前多了很多遊客,也有了許多應運而生的觀光產業。其國家也立法保護兒童,不許兒童當街乞討與販賣。

八年前的我,還是個剛剛出來自助旅行,對於某些旅人的旅遊觀念,”多背一公斤“,覺得挺不錯,從而效仿其舉動。

我還依稀記得當時的衝擊是,我們前一天去孤兒院捐獻物資,如衣物、故事書與文具。但我我們抵達下一個旅遊景點,洞裏薩湖時,那裏的人們就把其收到的物資拿來變賣。這樣的情景讓我開始去反思“何謂善良?何謂善舉?”



我們在捐助的同時,是滿足自己的優越感還是以他們為出發點呢?我認爲我們在施捨的同時,需要照顧到他們的自尊與體恤他們的辛勞。我們生活在相對物資過剩的國家,而且我們有能力出國與消費。我們是不是能夠在消費的同時,而顧及對方的需要?這些年出國,我已經不太會與當地人減價,也盡量住在民居而不是大酒店。



由於主辦單位沒有給予紙杯,而是一瓶瓶五百毫升的礦泉水。由於每隔一到兩公里就有補給站,跑者不可能喝完一瓶五百毫升的水。有的跑者帶著跑,有的邊喝邊丟。滿街都是水與瓶子。在物資貧乏的國家,水的資源很珍貴。不是每個國家擁有乾淨的水源,尤其是東南亞國家。



在跑的時候,我看到一對夫婦跑者,一邊跑,一邊分零食。而男跑者從道路上撿瓶子剩下的水來補給。而我依樣畫葫蘆的學起來。或是故意跑到其身邊,與他分享瓶中的水。



這一次,跑得很慢,並一直反思到底我們是爲了什麽而跑?


Wednesday, September 27, 2017

晨起習慣養成


今年年初定下要成爲晨型人,當時的想法單純的想挑戰自己而已。
直到最近因爲工作上無法取得成就感,而且我已經在籌備著轉跑道了,
一切就只是等待的狀況。焦慮與不安的情緒一直圍繞著我。
再加上每天早上上班巔峰時間的人潮,讓我焦躁難安。每次來到辦公室總是抱怨一番。


爲了不要成爲老是抱怨的人,我下定決心的早起。
剛開始我依然無法提早上床睡覺,所以晨起的計劃失敗。
當我嘗試了二十一天不間斷的早起之後,而這晨起的習慣已被内化。


在這晨起習慣養成的過程中,我發現規律的生活能提升安全感,從而讓我不焦慮與迷惘。由於晨跑的關係,身體已漸漸不需要咖啡來提神。早上五點到五點半起床,六點十五分出門到辦公室附近,之後晨跑一個小時。還能在上班之前悠閒自在的吃早餐。


懂得控制自己的時間與狀態的人,才是真正的強大。
既然生活中有很多的無奈,不就把握自己能控制的狀態。

現在的我除了晨起,我下個目標是系統性整理閲讀的書單,並記錄起來深化我的知識系統。閲讀是我的嗜好,而系統性的思考與寫作是我需要學習的。

接下來爲了轉行的條件,同步進行的有證書課程與一些義工服務。

工作上無法學到的技巧,只能在上班前後去補足。 “工作不是爲了生存,而是要把個人的生活賦予意義,把一己的生命賦予光彩。”高希均教授。

 願接下來能堅持的走在通往夢想的路上。

Tuesday, September 26, 2017

〈筆記〉< 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一〉

“Live for connection."
聯結,是人類生存的目的。
溝通在拉丁文的解釋是彼此分享,建立共同價值觀。而人際關係的建立是溝通互動的結果。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類除了需要食物、睡眠、性之外,與他人的互動也算是一種基本需求,而它的重要性遠遠超過我們之前的認知。所以,人類常常在尋找這種跟彼此互動所能帶來的好感。人類是群居生物,總是渴望著歸屬感,希望自己被他人所親近與接納。並與他人有著情感的聯結,而人也會希望通過自己而去影響他人。
隨著時間的演變,我們有很多管道與身邊周遭的人溝通。從以前的書信、電話、電郵到最近各種類型的網路即時通訊程式。看似我們的溝通越來越便捷,理應大家更容易取得歸屬感,並滿足情感上的需求。但隨著社會問題的增加,仿佛這些便捷的溝通方式,是個無情的殺手。
網路即時通訊像是綁架了我們的生活,形成隱形的壓力。老闆爲了要確定工作的進度,而把你和同事加進即時通訊的群組裏。可以知道你幾點上綫並回復。也能確認訊息是否已經傳達。情侶與朋友之間,用即時通訊的表情符號溝通來讓感情升溫。但若是其中一方已讀不囘卻會造成另一方的猜疑,並讓這關係而斷絕。
即時通訊有其限制性,畢竟每個人都有一套“溝通模式”與“解讀模式。”一段文字的解讀,會因接收者的經驗或當時的心情而加以解讀。若不了解對方的溝通模式與解讀模式,衝突就會形成。
由於之前曾經因爲即時通訊的溝通,而與友人的關係降至冰點。那次事件之後,我就少用即時通訊來溝通,除了資訊分享或約見安排之類。有時,一個眼神、握手甚至是擁抱都比上千個網路語言溝通來得有效。

Thursday, September 21, 2017

陪伴者的界限

“ 陪伴者是透過自己生命累積的豐厚度在承接生命的重,因爲豐厚,所以可以接納生命狀態與變化,知道生命凡事有一定的時辰運行,不催逼,不延宕也不阻擋。”
 我還記得小學與中學時的我,大多數時候扮演著照顧人的角色,身邊總是有受傷的人來到我的身邊跟我訴苦。依然還是孩子的我,不知道如何拒絕。或許是無論在學校與家庭,我們被教育說要成爲“好孩子”“乖學生”“你是姐姐應該讓弟弟。”等教條。 

若自我存在感低,就會害怕被家人朋友忽略與遺棄,而一直漠視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去討好那些給我們稱讚是“乖孩子” 的人。當長時間對自己的感受與想法的忽略,而使界限模糊。所以對於渴望被陪伴的人,我也不會拒絕。有時,我會覺得無力與挫敗感,尤其是當時以爲陪伴是一直接收對方的情緒,一直不回應的聆聽對方説話。而忘了其實聼那些具有情緒重量的話語,是一種沉重的負荷。再加上生命並非那麽豐厚能承接其他生命的重。 

若被陪伴者沒有覺察會以爲陪伴者一直都應該以“拯救者”的姿態在旁,如浮木般的緊緊抓著,而忘了陪伴者也會疲憊,也會需要愛與被關懷。 

曾經在車站,有個陌生人搭桌與我訴苦。她用詢問的方式並得到我的應允,而開始了她的訴苦。這位大嬸在乎身邊親人的感受,但自己卻有一些苦悶想抱怨上天對自己的不公,唯有跟我這個陌生人訴説並與我道謝聼她的訴苦。 

我與這位大嬸一樣,從不對在乎的好朋友訴説我的苦悶與抱怨。常常身為陪伴者的我,我知道那情緒話語的重量,所以我常對認識未深的朋友或是較年長的朋友訴説。曾經被朋友責怪說,我這樣很不夠朋友。朋友本該互相扶持,互相陪伴,而不是不對等的關係。被朋友責怪了過後,我學習示弱,承認自己的有限。對於朋友,我也會先詢問對方的狀況,才決定是否訴苦。 惟有願意對自己誠實的陪伴者、了解自己的生命歷史與起心動念的生命脈絡,才能分辨出何為他人與自身感受的不同,而確立界限與關係之間,才不至於陪伴者出現情緒耗竭。

Wednesday, August 30, 2017

跟自己和好 ~洪仲清




跟自己和好 ~洪仲清  

“過去所發生的事,對我們現在的生活,有一定的影響,但我們依然保有重新看待過去的力量。” 作者從自我、情緒、關係、溝通、家庭 與改變來剖析我們現在所面對的挑戰,並給與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案。  

目前我們所処的社會與時代,充斥著商業廣告並鼓勵我們辛勤工作,才能邁向媒體所塑造出的幸福生活。無論是現今的教育體制還是社會機制,只是應大部分人而設計的,並不符合“個人”,若以依從眾的態度來過個人生活,這又顯得不夠細膩,與更容易迷失。  

最近我正在學習不被科技與情緒綁架,所以從閲讀、運動、禪修方面著手學習。前幾年爲了逃避家裏的負擔,而開始“人格改造”的長期計劃。但我從閲讀上所學習的知識不容易運用在生活上,直到我開始行走于山林與接觸到原始佛教的禪修。 

 爲什麽不找專業人士幫忙? 

社會給予我們的價值觀,若我們尋求幫助,就會被貼上“草莓族”“不會情緒管理”“太軟弱”的標簽。大多數在媒體上,對於那些精神患者的殺人事件、或自殺事件,並沒有做更深入的探討其背後的原因。使得社會大衆以爲這只是吃葯就能解決的事。醫生配藥給病人,只是能讓人有處理日常生活的方式,卻無法改變病人的情緒反應與思考模式。情緒反應其實跟我們所經歷過的人事物有所聯結。曾經我們經歷過某件事件所產生的負面情緒,身體與大腦會直接啓動自我保護模式,而反射性的做出一些反應來保護自己,擺脫情緒。 

在心理治療師的領域裏,他們能做到的方向可以粗略分爲兩大類:“解決問題”和 “人格改造”。“解決問題”是當下治療師通過建立關係、提問與引導來讓當事人看到問題。但很多時候,當事人都是帶著情緒而來。情緒是個主觀感受,沒有對錯。而思考邏輯才有討論的空間。治療師需要了解當事人的主觀認知,才能做到有效的將客觀資訊拿來談,並減低主觀與客觀的差異。 

對於人格改造,這就是要看那契機了。通常這需要以年為單位計算。作者在書中提到,他在當父母的過程,像是在修補自己的童年。無論是透過通過專業人士的指導,還是自學,若沒有時時練習與覺察,我們依然容易被自己舊有的反射性“情緒反應”與“思考邏輯”所牽扯著,而讓自己受傷也傷害周圍愛我們的人。  

“家庭的劇本,會一代接著一代寫下去。如果我們沒有及時醒悟,另一個親代與子代的強烈連結,就會在下一代形成、展開。”

Tuesday, July 11, 2017

為自己紀念的一天~~

二十八嵗那年,終于知道何謂是愛情、失戀。
但沒有怨、沒有後悔。而是因自己的勇敢而驕傲。
原來自己在感情這一関,並不像別人般小心翼翼,而是愛得用力,愛得無憾。
對於不愛的人,勇於拒絕並不給于別人機會。

最近仿佛是上天的安排,
從《美好的意外》這部電影,到之後碰到的老醫生還是初次見面的大哥,都在叫我結婚生子。想要改變我的想法。

或許看得太清楚,看清太多,也不覺得會有男生受得了我的天馬行空,再加上不易讓自己失控。目前,還沒有個人能成爲我一輩子的玩伴。沒預設立場,或條件,只要有共同興趣與能天南地北的聊天的的人就好。

朋友類型很多,已經很夠滿足我的好奇心需求。加上我也常去認識我感興趣的陌生人。

目前,我想也沒有幾個男生朋友有所謂的把握與自信。

今年雖是桃花年,但我還是想先完成自我實現。
當我把自己變得更好了,也就更能成爲未來生活夥伴的支持。
我依然是秉持著無性別觀念,男女的特質或處理事情有所不同外,
但對愛情的想法其實大多大同小異。

期許自己繼續努力,成爲最愛的自己。






Thursday, June 29, 2017

成爲助人者之前

最近訂了目標,決定讓自己骨子裏的人文小姐出來,並讓金融小姐休息了。
回顧這些年的成長與關卡,是個難得的學習經驗。
自己内心的強大,加上曾經面臨過的關卡、無助,而了解到身旁的支援是如此的重要。
當我孤立無援時,上天總會讓我看到一些書籍,或碰到一些貴人,就連登山也能讓我遇到難得的貴人,支持我,鼓勵我,開導我,引導我。

感恩這一切是那麽的幸運,那麽得寵。

最近與母親的對話中,也讓我更加的放心。之前所遇到的關卡,一個個都已破解,並邁向我所希望的路上。這一切一切我滿懷感恩。

由於有過切身之痛,所以決定從事服務。同理照顧者的苦處,精神病患的憂慮。我想,沒有幾個人比我更適合。我也謹記著,自己並非拯救者,我願意服務純屬甘之如飴的付出,並想播種。

可能,一直覺得自己幸運不在生存世界中掙扎求存,所以才能這樣天馬行空的做著自我實現的夢。看來,成爲平常人的結婚生子,還不在計劃中。(也計劃不來~~)

總是叨叨擾擾說著話,太多的思緒,感受想記錄記錄。

在路上,是後盾也是篤定的走在上坡路。

Thursday, May 11, 2017

走在夢想的路上 ~謝哲青


在讀著這本書的我,也處在人生的十字入口。對於自我定位的迷惘,熱情的所在而有所懷疑。

剛開始接觸旅行時,以爲能找到所謂的夢想。之後才發現旅行只是脫離生活常軌的盲目探索。我們渴望透過移動,滿足自己對世界的好奇。當越走越遠,接觸的風土民情,社會面貌。才漸漸了解到世界並非我們從媒體上所認知的樣貌。透過旅行,看到世界真實的一面,然而更多的真實是隱藏在虛假之中。當看清虛假矯飾之後,對生命有更深一層的省悟。雖然這個理解,仍需審慎思索與探討。這也讓我更加看清生活的本質與生命的價值。

這些年在熱衷於戶外活動這個嗜好時,其實是在逃避家庭的情感責任。一向來在社交、團體生活有所缺乏的我,也因爲戶外活動而有所學習,並從中賺取自信心。戶外活動中,讓我確信能透過習慣養成,而改善自己的弱點。這些小小的舉動,讓我不管未來發現了我的熱情所在,而更有信心擁有執行力的去完成。

或許到現在依然不知道是否適合我正在安排的路上,但我確信我不要汲汲營營的生活。繼續探索,願自我定位能漸漸成型。

“人生就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人一開始就能篤定自己要什麽,但永遠都要知道自己不要什麽。”

Wednesday, April 19, 2017

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


在看這本書時,我一直回想起中學生涯時的我。

那年十六嵗的我,對於未來充滿著迷惘,而且不知道自己的興趣與強項是什麽。那時的我,很想咆哮,看似乖乖牌,其實心中常有許多小劇場。

當時的我,找不到自己的專長與獨特性。教育體制都在教我們,如何在最短時間,讀最多的科目,考高分。當時只知道讀書是爲了以後能負擔家計而已。

在中學時,對課外活動也不感興趣。不想浪費時間留在學校,只想回家看電視。直到認識我當時教我吉他的老師,TK.

當時的他,還在創業初期,學生不多。所以每次上課后,都在聊天。聼著他聊著夢想,聊著理念。我還記得當時他對我說,“夢想與興趣不是犧牲現實,而是要把興趣當成能謀生的技能。”那時,他的眼神閃爍的光芒,很迷人!

他辦的第一屆歌唱比賽,由於缺乏參賽者。他的一句讚美,“你的歌聲不錯!” 我就跑去參加,然後也幫忙宣傳。之後的比賽,也只是小小幫忙。看著他如何辦比賽,如何溝通,還有一些協調。我就暗地裏覺得,這些都是我缺乏的部分。

之後與教育體制妥協,是因爲只有拿到文凴才有多一個選擇的機會。當時的我,依然找不到自己的熱情與興趣在哪裏。分數也無法代表我的興趣。只能找出我對數字比較敏感而已。而且惟有選擇會計/商科,才能在不賭上家計的風險下並容易生存。

一直以改變自己的性格為目標,挑戰弱點。並盡量去學習所謂商人該有的能力而開始接觸戶外活動。我知道自己缺乏團體生活的經驗與溝通。 但這些卻是當商人的條件之一,也該學會的能力。在戶外活動的團體裏,學習主動去認識人,並當平臺辦活動,來培養自信心。

在這九年玩戶外活動中,認識到的朋友都是無法在工作上或生活上會遇到的。常常都會有思想衝擊。而且他們的生活哲學與一般上的父母給我們的認知與身邊的同學也很不一樣。

雖然已經踏入社會工作十年了,才來做猶如剛畢業時的生涯規劃,自我實現,仿佛有點晚。慶幸的是,這次可以趁自己還沒有承諾與責任的時候,先任性的做自己。也不用賭上家計的風險。我相信,沒有什麽路是白走的。

願接下來能有更安住此心,不忘初衷,能有熱情的渡過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