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3, 2025

 


爲了擺脫惡性循環,“離職-->求職-->抱怨-->離職”的這樣的漩渦。我也清楚知道自己需要的工作不再單純的是爲了謀生而已。在我還沒有畢業之前,我對於決定與選擇,大多慎重。畢竟當時的賭注太大,不忍心讓家人與我受苦。但最重要的原因依然是我找不到什麽是熱情,或我喜歡的。可見,教育體制的單一性,又或者我們在忙著應付考試的同時,到底犧牲了多少讓我們探索的時間?人類與動物不同,動物仿佛一出生,就知道該如何照顧自己。一出生沒多久就能自主活動,與知道如何生存,就像獵豹一生出來就知道去追羚羊。反觀,人類被賦予了自由意志,我們無法在嬰兒時期就能照顧自己,總是需要他人的照顧,教育,探索才能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

探索,我比許多人還來得晚。或許是生在城市,對於一切的事物都存有投資報酬率與績效制的觀念。大概我六嵗之後,就忘了什麽叫喜歡,或是熱情。或許是當時的環境不允許,潛移默化的與身邊的大人一樣。我只知道責任與謀生,直到我遇到了影響我很深的朋友們。

瞬間万變的時代裏,沒有一項知識或生存技能能讓我們四十年都用同一種。那我們應該有怎樣的特質來生存在這個時代呢?

對我來説,大概就是勇於歸零的氣魄。

Wednesday, January 1, 2025

【2024年,晨起習慣+閱讀50本書養成】

 【2024年,晨起習慣+閱讀50本書養成】

因一次入院,打破了我過去引以為傲的生活習慣。加上需要長期服藥,其副作用就是嗜睡。這讓我心裡狀態很糟糕。過去的我,可以很自豪的說出我所達成的目標與習慣。現在只能像個老兵一樣話當年勇。
一段時間的低潮並找不到方向。覺得過去的努力與達成,並沒讓我成為期望中的自己。
三月份,因《內在原力》而找到內在的驅動力。由於不甘回到只有生存或吃喝玩樂的狀態。我總想做些什麼,但還找不到怎麼做。回想當初為了成為大學生而養成自律習慣。在那等待的過程中,為了緩解焦慮,我同時拿著輔導文憑與接受訓練成為游泳教練。雖然不懂未來的定位,就先從我認為的理念與願景努力。每次越接近願景,上天就會設關卡檢驗過去的能力。最後還是會與現實妥協而沒有繼續我那春秋大夢。
三月十一號開始,就不自覺的早起。以為是因為焦慮或只能維持幾天。當發現這已成為日常,我開始安排喜歡的活動在早晨的時間進行。(晨跑+閱讀+一頓悠閒的早餐時間)因早起的充電,對於一天的能量消耗不再那麼快斷電。也更能接納當天的不如意與煩悶。
四月份開始,我啟動了社交模式。喜歡一對一與友人對談的模式。就安排了獨自旅行見朋友行程。這過程都很滋養,從他們身上我學到很多不一樣的特質,也讓我接觸到生活圈子以外的視野。
為了完成閱讀目標,開始參加讀書會。讓自己沉浸在閱讀的氛圍中。尤其是接觸到同樣愛閱讀的人,從他們輸出與表達中,看到自己可以以他們為榜樣。
輸出,是為了內化過去所學。更好的做個媒介讓身邊的人不再繞冤枉路而達成幸福人生。
2024年,階段性目標達成。
2025年,請指教。


Tuesday, October 8, 2024

感情觀

你什麼時候會感到孤單?
大概就是想要探店的時候。吃美食的時候。

經歷過上次的諮商,我發現我在找尋另一半的首要條件不是為了享受被愛,而是覺得自己有能力去愛人。

28歲之前的感情觀是自己千瘡百孔不值得被愛,也覺得麻煩。直到遇到那特別的他,他願意接納,與傾聽,他那特質很迷人。

我希望另一半會是最好的朋友,懂得給予情緒價值,看出我的逞強與軟弱。還記得在失控的時候,有一把聲音告訴我,我希望你幸福。隨著那把聲音逛著母嬰店,婚紗店,當下的情緒是抗拒的,然而有股暖流往心注入,這才慢慢改變想法。

這才發展了戀愛雷達,才有想要找另一半的想法。這已是十年前的事情了。

更專注當下,去接觸不一樣的領域,去認識新朋友。

Sunday, July 21, 2024

稻盛和夫工作的方法

 《稻盛和夫工作的方法》

 

從樊登的介紹,而開始找了這本書。當在書店看到時,很興奮。沒看内容就把它買下。

目前的工作並沒有所謂的茫然、迷思或討厭。只是好奇成功人士都是怎麽工作的。

 這本書給了解答并用自身的經歷來佐證他的想法。

 書中稻盛先生不急著給答案,而是有些反思與提問。

「努力工作頂多讓你餓不死,但不會為你帶來財富。」

「世界上存在許多賺錢的途徑,工作只是其中一種方式,不是絕對的。如果真的想要累積財富,工作絕對不是首選,所以工作就是為了賺錢的觀點,根本不成立。」

「如果不是為了賺錢,那是為了什麼努力工作?

 

 

「工作不會為你帶來財富,但努力工作的價值則能為你帶來帶來高尚的品格、尊嚴,進而累積財富。」

 過去的時代,父母那一輩兢兢業業的工作,你會發現良好的品格與特質。他們認分、勤懇工作,不知不覺間幫助他們纍計高尚的品格,成爲穩健而值得人敬重的大人。當然他們所面對的克難與辛勞,是我們不太想要再經歷一次。

 時代變遷,當我們的生存方式的選項比過去的人來得多,自主選擇權亦然。是什麽讓我們對工作感到灰心? 是大環境下的經濟不景氣還是市面上提倡的不上班只靠投資的財務自由的想法所限制?

 以稻盛和夫的第一份工作就做到即將倒閉公司。由於他是開發人員,可以做到公司起死回生。他也曾經想過放棄,但他還是堅持下來了。他的行為放在現在的社會可能不太適用。但那匠人精神、堅持、利他想法、完美主義還是適合在各行各業的心法。

或許你會說,現在的世道如何擁有這些能力。他卻說「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力量:自由與想像」

 人生工作的結果=想法X熱情X能力

------------------------------------------------------------------------

 

「如果找不到喜歡的工作,那就過著喜歡的生活方式。」

 曾經我也討厭當金融小姐,但經歷過無數的轉職,最後我還是回來當金融小姐。主要的原因是金融小姐是我最擅長的角色,我能把時間管控好,壓力處理好,還能享受著奢侈的時間自由。 

對我來説,我所期待的工作是有成長性的,生活亦然。如果工作沒法帶給我自我價值、成就感,我就該找喜歡的生活方式。雖然我知道目前這份工作不是熱情的來源,但是發揮熱情的燃料。時間才是我們該把握的資產。 

「素人不拘泥於既有的概念或習慣、慣例,永遠能夠發揮自由想像。這正是面對新事物挑戰時,最大的利器。」

 

Sunday, May 19, 2024

寫給許峰源作家的留言

 在《種福》中,『穩穩地接住自己,接受自己。』

對於這個章節,有深深的觸動。尤其是在接住媽媽這回事。只是想跟老師分享我的觸動。因爲在這篇看到我生活的縮影。

我跟書中的主角一樣,當初也有不錯的本地大學offer, 之後我還是選擇在離我家不遠的鄰國新加坡就讀理工學院,文憑上是矮了一截。主要是想到萬一家裏發生什麽,可以第一時間回去。

剛開始我也反叛過,覺得爲什麽我應該擔起這個責任。當時開始了我的探索,由於童年時被保護得太好而失去交朋友的能力。當我出來工作后,有了金錢才開始我的社交游玩與探索。這是我反叛的一面。童年時,由於父親的離世與出軌,在我的心裏有個深深的悲傷與遺棄感,當時沒人接得住我,慶幸的是愛上閲讀,讓我有個出口與管道找到那埋藏在心中的傷口。從而開始憐憫母親的不容易。

由於是單親家庭,小時候看到媽媽的脆弱。當我開始決定陪伴媽媽開始,帶著她旅行、禪修、爬山、跑步,她的情況好了一陣子。只是每當遇到挑戰時,舊有的習氣又回來了。就這樣反反復復幾十年,我也因爲這樣我一直學習心理輔導,上心靈成長課保護自己也可以陪伴她。這一路走來其實很孤獨,總覺得自己一直處於備戰狀態。慶幸我還有閲讀與戶外活動當出口,可以卸下外在一切的面具,找囘那純粹的自己。未來,我依然還是承擔起照顧母親的責任,但這次我相信我有很多資源,就算累了,依然有資源接住母親也接住原本弱小的我。